建海綿城市 維護我們的家園
當前,許多城市提出建設海綿城市的口號,但思路卻是大樹進城、開山造地、人造景觀、填湖填海等。這不是建設生態文明,而是破壞自然生態。早在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,習近平總書記就要求“建設自然積存、自然滲透、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”。他指出,城市規劃建設的每個細節都要考慮對自然的影響,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統。為什么這么多城市缺水?一個重要原因是水泥地太多,占用了能夠涵養水源的林地、草地、湖泊、濕地,切斷了自然的水循環。雨水來了,只能當作污水排走,地下水越抽越少。解決城市缺水問題,必須順應自然。比如,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,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,建設自然積存、自然滲透、自然凈化的“海綿城市”。
資源利用勢在必行
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,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彈性”,下雨時吸水、蓄水、滲水、凈水,需要時將蓄存的水“釋放”并加以利用。“海綿城市”簡單來說就是將城市河流、湖泊和地下水系統的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結合起來,讓城市像一塊海綿一樣,下大雨時就吸水,干旱時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來,以有效地防止出現城市水失衡。
其實,“海綿城市”既是一個新概念,也是一個一直以來都有的理念,F在所說的“海綿城市”,原來也被稱之為“低影響開發”——在自然地上的房屋建筑,修房之前雨水徑流量不發生太大變化。通過滲透、過濾、儲存、蒸發和滯留等設施,讓水文條件盡量不受到開發的影響。這一概念最早于上世紀90年代提出并應用,是一種新的雨水管理思想與技術體系。當城市內澇、水資源匱乏等大城市病愈發暴露的時候,管理水資源、使其回復自然循環的過程已經勢在必行。
維護城市生態環境
近年來,北京、廣州、杭州等城市頻繁遭遇強暴雨襲擊,引發嚴重內澇。城市發生內澇,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地下排水系統落后于城市建設,但從根源上說,是建筑改變了地表徑流量,增加了地下管網的負擔。當地面徑流量得到有效控制時,對地下管網的要求相應變低。尤其是對于改造難度較大的老舊城區而言,這能從根本上解決城市內澇問題。
傳統的市政“雨水排放越多、越快、越順暢”的模式,實際上忽略了雨水的循環利用。其實可以通過“滲、滯、蓄、凈、用、排”,統籌解決城市內澇、雨水資源化利用等多個問題。經驗表明,在正常的氣候條件下,典型的“海綿城市”可以截留80%以上的雨水。
建設“海綿城市”,歸根結底是要恢復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環,為城市居民創造良好的宜居環境。而這種良好的人居環境,需要保護好河塘溝渠濕地等城市內原有的自然水系,維持好自然水系的水文功能,合理建設一些公園、草坪和人工蓄水池等設施。在城市地面硬化中采用一些透水鋪裝材料,并增加城市綠地、植草溝、人工濕地等可透水地面。
如何建好“海綿城市”
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海綿城市試點名單中,武漢、南寧、重慶等16座城市成為第一批試點,將開展為期3年的建設。試點城市公布后,與海綿城市相關的細化規劃、設計、建設施工等工作則進入具體的實施階段。各個試點城市也相繼出臺措施,對海綿城市予以資金支持。比如,武漢市計劃投資102億元打造海綿城市,南寧市也將投資近百億元建設。
個人認為,對于“海綿城市”的建設,最關鍵的在于區域內水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。一般來說,區域內的大規模水源,主要用于重要生物棲息地、珍稀動植物保護區、自然遺產及景觀資源分布區、水資源保護區等,其中可以對地表徑流量產生重大影響的自然水系,原則上都可以納入水資源生態板塊,加以識別和保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