勁吹“節儉”之風
云南河口斥資2.7億元建設的“中國—東盟河口國際旅游文化景觀長廊”在建成3年后被拆除;河南鄭州一座2010年建成的天橋,因與當地地鐵工程存在矛盾,被整體拆卸;陜西西安一座1999年封頂的118米高樓被爆破拆除……建成不足十年的建筑頻頻“倒下”,不僅讓人扼腕嘆息,更是帶來了驚人的浪費。
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的調查數據顯示,“十二五”期間,我國每年過早拆除的建筑面積約為4.6億平方米,按每平方米成本1000元計算,導致浪費達4600億元。
節儉,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,也是我國一貫提倡的價值觀。那么,我們的城市建設又怎能如此揮霍、鋪張?一個國家能否讓人尊重,不是僅以這個國家的建筑有多高、多新為衡量標準的。
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明了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路徑。要堅持集約發展,框定總量、限定容量、盤活存量、做優增量、提高質量,立足國情,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、保護自然,改善城市生態環境,在統籌上下功夫,在重點上求突破,著力提高城市發展持續性、宜居性。
“盤活存量的概念給城市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。根據這個指導理念,對現存建筑,要認真嚴肅地從資源節約方面進行整體考慮,建筑可以維修優化,不能隨意拆除。”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張兵說。
也就是說,應該從人類發展的整體資源角度樹立大局觀,要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,把對資源和環境的消耗計入項目成本。
要盤活存量,而不是重新建設。存量建筑的物質形態,只要還有使用價值,就應當物盡其用,要發揚“節儉”的傳統美德,不能在城市建設方面如此大手大腳。要多角度認識城市中舊的建筑,把城市新的功能需要和結構調整任務與存量資產有機結合,使城市舊建筑發揮作用。
目前,很多地方的老舊建筑已經得到了很好的利用,這其實就是對存量建筑物盡其用的最好案例。
在深圳的華僑城創意文化園里,建筑都是上世紀80年代的老舊廠房,是純粹的結構體式建筑,沒有任何保護價值,按照過去城市開發的傳統思路,這些廠房可能就被拆除重建。但是,在“節儉”的城市文明理念中,這些廠房并沒有損壞。開發商充分利用了建筑的結構價值,進行了功能性調整,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前提下,將工業園區打造成了新的文化創意園區,F在,華僑城已經成為深圳的文化中心、新的旅游區,帶動了城市經濟發展。
其實,只要利用好存量,完全可以將其轉化為另一種增量。城市功能的更新和結構調整,不一定要毀壞重建,而是可以通過調整,成為帶動城市發展的動力。
儉則約,約則百善俱興;侈則肆,肆則百惡俱縱。我們應秉承“節儉”這一傳統美德,樹立可持續城市發展理念,延續我國幾千年的城市文明。